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”。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,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、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。新时代新征程,河南大学坚持“心理素养是人才核心竞争力”的培养理念,以筑牢抵御风雨的心理素养夯实一流创新人才培育,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,通过价值引领、创新驱动、系统构建三向发力,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创新精神和心理韧性的时代新人,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,为推动“健康第一”教育理念在高校落地生根贡献河大智慧。
一、价值引领:激发拔尖人才“心”动能
厚植家国情怀,以“小我”铸就“大我”。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帮助青年学生在“小我”成长中筑牢心理根基,更要引领他们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“大我”格局。“浸润式”校园文化活动促使思政教育如春雨润物般发挥作用,备受广大师生欢迎的“我和我的大学”系列主题活动,将个人成长叙事与集体发展脉络相融合,学子们在感受校园人文之美的同时,更能深刻体悟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的同频共振,这种集体归属感的培育,为青年心理成长提供了丰厚沃土;“体验式”红色研学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,通过组织学子走进革命旧址,在沉浸式历史场景中与先辈精神对话,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心灵成长的养分;“互动式”团体辅导助力青年学生锚定人生坐标,在“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”系列主题活动中,以绘制“人生坐标图”等创新形式,引导学生找准个人价值追求与民族复兴重任的交汇点。
锤炼心理韧性,锻造核心竞争力。学校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,将心理韧性培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,通过“理论+实践+体验”三维系统化训练帮助学生锻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理论层面,开设“积极心理学”等特色课程,将积极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;实践层面,打造“韧性提升训练营”,采用团体辅导、情景模拟等方式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压力管理、情绪调节等实用技能;体验层面,通过AI心理互动、VR情境体验等新技术手段,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。学校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创新实践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,更培养了他们在逆境中成长、在挑战中超越的宝贵品质。
提升心理素养,激发创新潜能。学校积极推进“知识普及—心智训练—数据赋能”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工程,为创新人才培育注入“心”动能。每年1万余人参与的心理健康知识大学习、大比拼活动,为学生成长筑牢心理健康知识根基,让科学认知成为创新路上的“压舱石”。“14天科研心能训练”“21天正念训练”项目持续发力,引导学生在专注中沉淀思维、在觉察中突破桎梏,以平和心态应对科研挑战。学校依托心理学学科专业优势,开展心理健康素养专项研究,已建立覆盖3个年级、3万余名学生的纵向发展数据库,深度追踪大学生心理素养发展规律,为精准赋能育人提供了科学依据,为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。
二、创新驱动:融创科技人文“心”引擎
“AI+”赋能智慧心育。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,学校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,创新构建覆盖心理支持、知识内化、认知提升的全链条智慧心育生态系统。学校上线AGI智能预警体系,推出省内首个校园专属AI心理助手“河心心”,AI助手能够运用实时情绪识别与动态响应技术,为学生提供兼具科学性和共情力的对话支持,织密“7×24”小时全天候心理健康防护网络。同时,AGI智能预警体系巧妙内嵌“智能评估—情绪疏解—认知调节—压力管理”闭环干预机制,配备正念冥想、助眠冥想等丰富的自助放松资源,显著提升了心理服务的可及性和时效性。此外,学校创新探索“人工智能素养×心理健康素养”双育融合模式,例如在“云畔心书·AI共读”项目中,学生借助AI工具深度解析心理学经典,绘制思维导图,记录心灵成长轨迹,在“人机对话”中激发深度思考,实现知识建构与心灵成长的协同发展。
打造“五育+”特色活动矩阵。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,凭借不同学科的专业引领作用,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、多部门协同合作的育人模式,打造特色鲜明的“五育+”心理育人矩阵,年均参与学生超3万人次,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有机融合。在德育铸魂方面,依托人文社科相关学院,开展“书香·追梦——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读书”主题演讲、“汲古润今·文脉传心”文创设计等活动,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家国情怀。在智育启心板块,结合心理学、人工智能等学科特色,推出“云畔心书·AI共读”、心理健康科普展等品牌活动,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能、提升科学素养。在体育强健环节,发挥体育学科专业优势,开展“阳光校园跑”“太极拳大赛”等特色活动,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。在美育润心行动中,依托艺术类学院,打造草坪音乐节、黄河文化主题中国画巡展等品牌活动,以艺术熏陶滋养学生心灵。在劳育砺行方面,结合自然科学类学院实践性特色,组织“4·22地球日生态行动”“五月药圃·植育本草”等劳动教育活动,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悟生命价值、强化社会责任感。
三、系统构建:织就协同育人“心”网络
全域联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。学校充分发挥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的引领作用,创新构建“中心协调-名师引领-校医结合-校际联动”协同育人模式,形成了资源集聚、优势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。对内,建立心理中心、学工、教务、学院(部)协调工作机制,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课程思政、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;依托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专业优势,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,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。对外,与三级甲等医院精神科共建转诊绿色通道,同步开展医疗教育协同的“医生进校园、教师进医院”双进合作项目,实现双向互动、协同育人;同时积极发挥区域引领作用,牵头召开开封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,辐射带动区域内5所高校形成共建共享心理育人机制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校流动与高效利用。
多元协同构建心理育人同心圆。学校着力打造“专家引领—专兼结合—朋辈互助”的多元协同心理育人体系,形成层层递进、环环相扣的心理育人同心圆。第一圈层:专家引领核心圈。以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为枢纽,汇聚心理学教授、精神科医师等专业力量,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。第二圈层:专兼结合主力圈。辅导员、班主任、专业教师协同发力,将心理育人有机融入课堂教学、科研指导和日常管理,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。第三圈层:朋辈互助拓展圈。实施“研究生朋辈咨询师”项目,充分发挥在校心理学专业学生优势,既充实了心理健康服务力量,又构建起实践育人新平台。
全周期赋能+阶段化精准施策纵向贯通。学校构建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的心理支持体系,以“阶段化精准施策”赋能学生关键节点成长发展。新生适应期,实施“六个一”心灵引航工程,通过专题培训、心理测评、主题班会、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,帮助新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;考研季、考试季,推出“正念减压工作坊”“考试焦虑团体辅导”等定制化服务,缓解学生阶段性心理压力;面向毕业择业期,开展职业心理调适讲座、模拟面试心理训练,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。日常培养中,学校以“21天情绪管理”“心灵奇旅工作坊”等长效项目持续增强学生心理韧性,并结合OH卡牌、艺术疗愈等创新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。如此,学校实现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赋能与关键节点的精准支持,为学子提供贯穿成长始终的心理动能。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立德树人,育心为本。学校将持续深耕心理健康教育沃土,不断完善“心育”体系,以更富智慧、更有温度、更具实效的“河大方案”,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、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、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