荐书·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在一段安静的时光里,让书陪着你,目光在文字间来回逡巡往返,感受那一股股的心流。让我们一起读书吧,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~

书名: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作者:罗伯特·戴博德
类型:治愈、心理咨询、童年
刚刚接触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这本书时,我以为是给小朋友写的,但读了之后会发现这确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。书中主要说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,而我们又如何去治愈自己。它基于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,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,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。在书中,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,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,他一个人躲在屋里,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。朋友们非常担心他,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。在10次心理咨询中,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,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,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……
原生家庭的影响困扰了许多的小伙伴,想摆脱却又深感无力。举手投足,你都发现自己是在演绎父母的价值观,你拼命想挣脱,却越刻意越觉得深陷其中。不妨看看这本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吧:
“当你处在‘父母状态’时,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。不管是哪种,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,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,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,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。旧的思想主宰着你,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,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。”
其实,不必证明什么,也不必去拼命改变或者要与之划清界限,只需要接纳,与之共处,然后活出你自己。
你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所谓“低情商”而感到痛苦呢?书里的一些话或许能帮到你呢。于我而言,读到这些文字,好似遇到知己,真诚且从容。 比如:
“我记得你之前提过一次,但那时我还不理解。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什么?”
“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,并且还能掌控它。你也能看出来,这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。”
“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?”蛤蟆问。“概括而言,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,了解自己的情感。他们能管理情绪,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。但也许最重要的是,他们能控制冲动,也懂得延迟满足,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。”
“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,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,这种技能称为‘共情’。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,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。”
认识你自己,并真切地去感受去掌控,能够与别人进行共情,这本身就是高情商的表现呀。
你是否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?为什么当初没能做到某件事情或者没有达到某个标准而深深自责?看看书中的解答吧,或许能为你带来一丝慰藉。
“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,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。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,能客观地去看,而不再感到内疚。慢慢地,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,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。换句话说,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,并从中学习领悟。”
“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。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,也只有你自己。”
我相信你在改变,有时候,你不是没有成长,你只是在扎根。但这一切,唯有你知道。
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,探索了蛤蟆自卑、软弱、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。其实,无论是蛤蟆先生还是我们自己,都不知道自己在演出一个怎样的剧本。有时看起来像是在演喜剧,饰演的是众人嘲讽讥笑的对象,无论怎样尝试,都无法改写剧本。但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,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,甚至可以没有剧本,或者说,可以即兴发挥。这样没了剧本的依赖,反而活得很真实,可以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,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,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。
读完本书,我能够慢慢感受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,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,独立、自信、充满希望地生活。把这本推荐给你们呀,希望我们可以在认清现状后,勇敢接受现实,走向一条自己的路,获得新生!
读书,就是读自己。让我们好好看看自己,然后放轻松,一起进步,好吗?
来稿:法学院 谢鲜
征稿
“心灵驿站”栏目面向全校师生征稿,如果您对某本书、某部电影或某个社会热点事件中所反映的心理现象、心理知识有话要说,请将您的稿件发送至心理中心公共邮箱hdpsyggys@126.com,文体不限,字数不限。经筛选后,本栏目每周将推送一篇作品。期待您的来稿!